主辦單位:行政院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漢學研究中心
補助機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時間:2011年10月14-15日(週五-六)
地點: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
一、計畫緣起: |
回顧過往,通常是策勵未來的關鍵,人文學的發展尤其如此。曾經作為東洋學、支那學、東亞學交錯環節的「漢學」,在1949年之後一變而為舉國戮力復興的「國學」,臺灣以政治孤島之姿竟能發揮文化外交與學術傳播的巨大實力,這在當初風雨飄搖的局勢中實難以想像。被一灣海峽分隔的島國,如何在離散中重新收拾傳統,如何綰合中、日雙股源頭再予編成,又如何憑藉新創化成的在地漢學面向全世界,並且跨越國界進行雙向的互動與交流?在建國百年的時刻,二十一世紀的巨輪剛剛啟動十年,這一頁歷史新猷正有待我們的探尋與書寫。 以「臺灣漢學新世紀」為題舉行研討會,至少包含以下三面向: |
1. |
概念史與實踐機制面向:「漢學」一詞在東亞漢文脈文化中本有其糾結政治、國族而源遠流長的複雜涵義,加上中、西多元互動下的自我/他者的對照省視,「漢學」一詞的概念史幾乎就是傳統「人文」的發展史。其次,此一人文概念的發展落實在1949年的斷裂變局中,又須特別注意國府遷臺所隨之而來的國家體制與學術規模的移植,例如臺北帝大的東洋學講座如何倏忽而成就現代化的人文學科的規模,即是不容忽略的重要議題之一。 |
2. |
時間面向:兩岸分隔不只造成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分隔,即連文化記憶也隨之扭轉與變奏,其中包含整個離散情境而致生的知識體系、生活模式與語文表達方式的重組與轉化。在臺灣,尤其是民間力量所滋長的沛然生命力,不論植栽於戲劇、藝術、人間佛教或讀經運動上,都呈顯了大/小歷史(傳統之間)因依共生的活潑意趣。 |
3. |
空間面向: 臺灣的島嶼位置在如此多源(元)的「漢學」脈絡的共同滋養下,竟然也成為足以面對世界的文化重鎮。自1949年以來,它成為漢文化向外傳播的樞紐,除了香港、日、韓與東南亞,臺灣因為古典「漢學」的現代性轉化,更成為歐美著名學府培養漢學人才的重要夥伴。而1960、1970年代以後,西方理論與比較文學研究的視野,乃至於晚近解構、後殖民或文化研究,都為臺灣的「漢學」提供了更新穎的詮釋角度,而為在地漢學提供了跨地域的全球視野。 |
二、目的及效益: |
本會議以「臺灣漢學」作為核心概念,探討漢學在臺灣文化場域中的形塑與生長,並關注臺灣在世界漢學網絡中的特殊位置。涉及的議題,既包含宏觀的漢學精神與學術機制,又具體考察文學、書畫、戲曲等領域的個別狀況。值此建國百年,以及漢學研究中心成立三十周年之際,藉由本會議的舉辦,將可初步彰顯百年來人文學術發展的肌理與性格,展現出臺灣漢學自我省察以策勵未來的積極意義。
會議的性質,定位在議題導向的學術論壇與面對大眾的文化講座之間。預計邀請頂尖人文學者擔任主講人,事先提供文章,並以較充裕的時間發表演講。每一場次,並將邀請兩位國內外具代表性的學者,進行回應和討論。會後論文經作者修訂及評審程序後,預訂在《漢學研究通訊》發表。同時亦將尋求出版社的合作,進一步結集相關成果。 |
三、會議子題 |
1. |
漢學資源與文史研究 |
2. |
漢學人物 |
3. |
臺灣漢學的形塑 |
4. |
離散經驗與人文傳承 |
5. |
漢學的現代性轉向 |
6. |
臺灣漢學與東亞文化 |
四、籌備委員(依姓名筆劃順序) |
1. |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
2. |
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兼漢學研究中心主任) |
3. |
黃寬重(長庚大學講座教授) |
4. |
楊儒賓(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
5. |
鄭毓瑜(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國科會中文學門召集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