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專書(近五年) |
1. |
《無悶草堂詩餘校釋》,臺北:鼎文書局,2006.05. |
2. |
許俊雅、吳福助合編,《全臺賦》,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10. |
3. |
《我心中的歌——現代文學星空》,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06.。 |
4. |
許俊雅、陳思和合編,《中國現代文學讀本》,臺北:二魚出版社。2006.12. |
5. |
《臺灣文學家年表六種》,臺北:臺北縣文化局出版2006.12。 |
6. |
《梁啟超遊臺作品校釋》,國立編譯館主編,臺北:鼎文書局總經銷。2007.02. |
7. |
《梁啟超、林獻堂往來書札》,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7.09. |
8. |
《瀛海探珠——走向臺灣古典文學》,國立編譯館出版。2007.12, |
9. |
施懿琳、許俊雅等全臺詩小組編輯,2008 ,04《全臺詩》(7-12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8.04. |
10. |
《續修臺北縣卷九藝文志 第三篇 文學(上下冊)》,臺北:臺北縣政府出版,2008.08. |
11. |
李鍌、許俊雅等編輯,《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論語)》,臺北:正中書局出版,2008.09. |
12. |
李鍌、許俊雅等編輯,《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孟子、大學、中庸)》,臺北:正中書局出版,2008.09.。 |
13. |
李鍌、許俊雅等編輯,《孟子高級解讀》,福州市:海峽文藝出版社,2009. |
14. |
《裨海紀遊校釋》,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9.06. |
15. |
許俊雅主編,《巫永福精選集》(小說、新詩、評論三卷),臺北:富春文化出版公司,2010,12, |
16. |
許俊雅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呂赫若》,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03. |
二、期刊論文(近五年) |
1. |
〈記憶與認同——臺灣小說的二戰經驗書寫〉,《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006.04,頁59-93。 |
2. |
“Folkways and Popular Customs as Seen in the Works of Taiwanese Writers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Taiwan Literature: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No.9,2006,pp.167-206. |
3. |
〈《臺灣文藝》與臺灣新文學的發展〉,《臺灣文學傳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6.5。 |
4. |
〈回顧與前瞻:近二十年來臺灣古典文學研究述評〉,《漢學研究通訊》,2006.11,頁33-46。 |
5. |
〈杜國清關於“世華文學”的思考與活動〉,林澗主編《問譜系:中美文化視野下的美華文學研究》,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12,頁57-74。 |
6. |
〈黎烈文在中國大陸的編輯、翻譯活動〉,臺灣文學與英譯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園東亞語言文化研究系臺灣研究中心出版,2007。 |
7. |
The Development of Prose (Fu)Writing Taiwan,Taiwan Studies Series No.3,2007,pp.223-250 |
8. |
〈未刊《梁啟超、林獻堂往來書札中的幾個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 版),復旦大學,2007年第2期。 |
9. |
〈《蕃薯之歌》——臺灣詩人的想像與介入〉,《猶疑的座標/十場臺灣當 代文學的心靈饗宴2:國立臺灣文學館‧第二季週末文學對談》,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12,頁206-231。 |
10. |
2008,The February 28th Incident in Fiction,Taiwan Literature: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No.23, 2008,pp.171-207 |
11. |
〈論梁啟超辛亥年游臺之影響〉,《社會科學》,2007 ,03,上海社會科學院。《梁啟超研究》總第20期轉載,2009.05,頁94-104。 |
12. |
〈現代文學與泰雅傳說中的烏來〉,《文學臺灣》64期,2007 ,10,頁175-202。 |
13. |
〈讀鄭清文的兩篇小說〈二十年〉、〈雷公點心〉〉,《文訊雜誌》265期,2007,11,頁10-12。 |
14. |
〈臺北縣文學發展概況〉,《文訊雜誌》278期,2008 ,12,頁68-74。 |
15. |
〈我在臺灣文學研究的體會〉,《國文天地》24卷第9期,2009 ,02,頁29-32。 |
16. |
〈五四與臺灣新文化運動〉,《文訊雜誌》283期,2009 ,05頁42-47。 |
17. |
〈文學雜誌與臺灣新文學關係〉,《臺灣學通訊》29期,2009 ,05頁12-13。 |
18. |
〈黎烈文在臺灣的翻譯活動〉,《中國當代文學六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大學中文系、紐約大學東亞系和紐約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聯合主辦,2009.06。 |
19. |
〈談談《全臺賦》、《臺灣賦文集》未收的作品〉,《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三號,2010 ,06,頁1-42。 |
20. |
〈寫在散文邊上〉,收入《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1989~2003 散文卷(二)》,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10,頁3-30。 |
21. |
An Inquiry the Cour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iterary of Yeh Shi-tao,Taiwan Literature: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No.25 July 2009. p.171-207 |
22. |
〈臺灣賦篇補遺——從醫文賦體談起〉,《復旦學報》2010年第6期,2010 ,11,頁9-17。 |
23. |
〈江亢虎《臺游追記》及其相關問題研探〉,《文與哲》第17期,2010,12,頁457-496。 |
24. |
許俊雅,2011,02,〈為客觀論述奠下堅實基礎——「日治時期臺灣文學期刊史編纂」總論〉,《文訊》第304期,2011.02,頁42-48。 |
25. |
〈燦爛的星光--呂赫若研究綜述〉,《文訊》第305期,2011.03。 |
26. |
許俊雅、趙勳達,2011,01〈散發靜光的銀杏:新譯巫永福作品集〉,《文學臺灣》2011年春季號(第77期),頁235-277。 |
27. |
〈朝鮮作家朴潤元的譯作及其《西國立志編》在中、韓的衍異〉(合撰者:黃美善),收入《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出版,20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