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行政院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
  • 漢學研究中心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國家圖書館
  •  

與談人
 
鄭毓瑜
現職
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學歷
臺灣大學文學博士 (1984/09 ~ 1990/07)
經歷
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1990/08 至 1996/07)
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1996/08~迄今)
個人介紹

鄭毓瑜 Yu-yu Cheng教授,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並擔任國科會中文學門召集人。曾任美國傅爾布萊特計畫訪問學人、哈佛大學訪問學人、日本京都大學訪問學人、捷克查理大學客座教授等,並曾獲國科會研究傑出獎(2002年起,三年期)、國科會傑出學者研究計畫補助(2008/8至2011/7)以及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著有《六朝文氣論探究》、《六朝情境美學》、《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等專書,及相關期刊論文數十種。《文本風景》一書(臺北:麥田出版)獲得臺大傑出專書獎,《性別與家國》一書曾獲美國康達維教授(David Knechtges,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譽為"This book……is a splendid contribution to thi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o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本書正是鄭毓瑜教授對於中國古典文學朝向國際論述的卓越貢獻」)。

研究領域
中國文學批評、六朝美學、賦學研究
專著
一、 專書
1.
《六朝文氣論探究》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8年。
2.
《六朝情境美學》,學生書局1996年3月初版,里仁書局1997年再版。
3.
《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臺北:里仁書局出版,2000年8月。
4.
《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 ,2005年。
5.
《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主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6.
《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主編),臺北:學生書局,2011年。
二、期刊論文
1.
〈從病體到個體--體氣與早期抒情說〉,收入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功夫論》,東亞文明研究叢書52,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417-459,2005 年9 月。
2.
〈身體表演與魏晉人倫品鑑--一個自我體現的角度〉,《漢學研究》,24 卷2 期,頁71-104,2006 年12 月。
3.
〈連類、諷誦與嗜欲體驗傳譯--從七發的療疾效能談起〉,《清華學報》,新36 卷2期,頁399-425,2006 年12 月。
4.
〈抒情、身體與空間--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一個反思〉,《淡江中文學報》第15 期,頁257-272,2006 年12 月。
5.
Bodily Movement and Geographic Categories: Xie Lingyun’s “Rhapsody on Mountain Dwelling”and the Jin-Song Discourse on Mountains and Rive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cs vol. 23,1-4,2007,pp.193-219.(經增補後的中文稿又發表於淡江中文學報第16 期,2008 年6 月)。
6.
〈重複短語與風土譬喻--從詩經「山有……隰有……」、「南有……」重複短語談起〉,《清華學報》,39 卷1 期,頁1-29,2009 年3 月。
7.
〈舊詩語的地理尺度—以黃遵憲《日本雜事詩》中的典故運用為例〉,收入王璦玲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頁251-292,2009年10 月。
8.
〈替代與類推--「感知模式」與上古文學傳統〉,《漢學研究》,28 卷1 期,頁35-67,2010 年3 月。
9.
〈類與物---古典詩文的物背景〉,《清華學報》,新41:1,頁3-37,2011年3月。
10.
〈「文」的發源--從「天文」與「人文」的類比談起〉,《政大中文學報》,第15期,頁113-142,2011 年6 月。
 
 
最佳瀏覽狀態:IE7.0 以上 解析度 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