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行政院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
  • 漢學研究中心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國家圖書館
  •  

主講人
 
石守謙
現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學歷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經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1984-1993),研究員(與臺大合聘)(1993-2004)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2000~2004), 院長 (2004~2006))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1990-2000),所長(1991~1997)
個人介紹

中國與東亞繪畫史的反思   

在過去二十年的研究中,我試圖以文化史的角度,對中國繪畫史及其相關之歷史發展提供一些與二十世紀八○年代以前不同的理解,大致上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探討畫史上風格轉變與文化環境間的關係。風格變化的理解原為美術史的基本課題,但除由畫派興衰、社會經濟條件改動等角度進行說明外,文化環境的變動往往可以進一步說明各種風格在相互競爭中之所以成功或失敗的道理。這一部分的成果可見於《風格與世變》一書(臺北,1996)。   

第二個部分是在區域發展的問題上。中國繪畫在區域的發展最後往往變成以畫家為主的個人流派。但在這個奇怪的現象之中,如果改由「競爭」的角度來予觀察,則可突顯各個區域傳統在畫史中的積極作用。如蘇州、南京、福建及廣東等地區的例子,皆已有研究成果,足以說明這個區域傳統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三個部分是在雅俗問題的探討上。「區域」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與「俗」的評價相糾結。「雅」與「俗」一直被視為對立的觀念,但如果採取一個動態的理解,二者之間只是一種「區別」,流移互動的現象極多樣。皇室貴族、文人與民間之間都有相互吸納、主動區隔的狀況發生。這在進入現代之後的變化,使此議題更顯複雜。   

本人自2007年起開始執行本院深耕計畫「移動的桃花源—第十世紀至十六世紀山水畫在東亞的發展」。過去學界對東亞山水畫的研究大半集中討論「中國影響」、「在地化」的問題,我的深耕計畫將以更審慎的態度,重新評估這個論述的有效性。在全面地搜索傳世作品、考古發掘及古代文獻資料後,我主張以東亞為一整體,來對十至十六世紀間山水畫在中、日、韓三國中的發展進行全盤的觀察,並特別注意三區域間的互動現象。這個工作並不只意味著一昧地將觀察範圍予以擴大,亦非僅意在刻意突顯區域間文化交流的歷史意義;更重要的是將三地互動的事實作為觀察各地發展的必要架構,重新理解其內容,找回被過去漢文化中心主義論述所犧牲之重要歷史訊息。

研究領域
過去的研究試圖以文化史角度,對中國繪畫史及其相關之歷史發展提供與二十世紀八○年代前不同的理解。大致可分為探討畫史上風格轉變與文化環境間的關係、區域發展、中日交流、與雅俗問題等。近年主持中央研究院深耕計畫「移動的桃花源」,以及主題計畫「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
專著
一、 專書
1. 〈山水隨身:日本摺扇的傳入中國與山水畫扇在十五至十七世紀的流行〉,《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9 (2010.9):1-50。
2. 中國古代書法傳統與當代藝術〉,《清華學報》40.3 (2010.9):583-608。 〈從馬麟《夕陽秋色圖》談南宋的宮苑山水畫〉,收入上海博物館編,《千年丹青──細讀中日藏唐宋元繪畫珍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頁167-176。
3. 〈山水之史──由畫家與觀眾互動角度考察中國山水畫至13世紀的發展〉,收入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6),頁379-475。
4. 從夏文彥到雪舟──論《圖繪寶鑑》對十四、十五世紀東亞地區的山水畫史理解之形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2 (2010.6):229-287。
5. 《風格與世變》(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6)。
6. 《從風格到畫意 — 反思中國繪畫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
7. 《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石守謙、廖肇亨主編(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1)。
 
 
最佳瀏覽狀態:IE7.0 以上 解析度 1024*768